[1] |
马俊杰, 李永刚, 李建文, 李广地, 贺鹏康.
独立微网下频率和电压自恢复的二次调节及功率分配控制方法
. 现代电力,
2022, 39(3): 363-370.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125
|
[2] |
颜全椿, 顾文, 范立新, 唐一铭, 刘亚南.
储能协助风电机组参与电网调频控制策略研究
. 现代电力,
2022, 39(5): 537-546.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179
|
[3] |
余顺坤, 宋宇晴.
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物元分析法的抽水蓄能电站效能综合评价
. 现代电力,
2022, 39(3): 295-301.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2.0045
|
[4] |
晋萃萃, 李夕白, 刘柳, 李平, 申家锴, 温可瑞, 孙长海.
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的广域电网主动频率响应控制典型场景生成
. 现代电力,
2022, 39(5): 505-513.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212
|
[5] |
赵熙临, 张大恒, 桂玥, 李品, 谭森元.
考虑荷电状态约束的储能参与电网一次调频综合控制策略
. 现代电力,
2022, 39(1): 95-103.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009
|
[6] |
杜佳耘, 雷勇, 李永凯, 刘晖.
基于参数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的混合储能功率分配策略
. 现代电力,
2021, 38(1): 51-59.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0.0193
|
[7] |
孟杰, 丁泉, 陈孝煜, 钱国明, 黄超.
基于寿命模型的混合储能参与二次调频的经济性研究
. 现代电力,
2021, 38(2): 205-212.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0.0303
|
[8] |
叶婧, 武汉, 李世春, 杨莉, 徐鸣.
电热水器负荷参与一次调频下考虑机组最小调频容量约束的优化调度
. 现代电力,
2021, 38(): 1-9.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327
|
[9] |
赵松, 张谦, 霍红岩, 党少佳, 杜荣华, 赵炜, 周磊, 辛晓钢, 张国斌, 郭瑞君, 于海存, 殷建华, 李旭, 李荣丽.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TOPSIS的储能参与新能源一次调频选型方案
. 现代电力,
2021, 38(): 1-10.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2.0175
|
[10] |
肖仕武, 田恬, 范丽霞, 蔡瑞强, 高陈, 张欢畅, 魏远.
双馈风电场串补送出系统次同步振荡及参数调整分析
. 现代电力,
2020, 37(3): 238-244.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19.0362
|
[11] |
谢国超, 刘崇茹, 凌博文, 徐东旭, 朱毅.
基于改进MOPSO的MMC-HVDC控制器PI参数分层优化
. 现代电力,
2018, 35(4): 87-94.
|
[12] |
李 飞, 肖仕武, 徐 歌, 宋瑞华, 张媛媛.
储能系统在区域电网一次调频中的应用研究
. 现代电力,
2017, 34(2): 67-73.
|
[13] |
刘云, 李庚银, 肖景良.
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一次系统方案关键技术研究
. 现代电力,
2015, 32(3): 76-80.
|
[14] |
郑华, 高芬.
统一潮流控制器潮流模型及功率调节能力分析
. 现代电力,
2015, 32(2): 43-49.
|
[15] |
谷俊和, 刘建平, 江浩.
风电接入对系统频率影响及风电调频技术综述
. 现代电力,
2015, 32(1): 46-51.
|
[16] |
李 林.
一种改进参数化的连续潮流计算方法
. 现代电力,
2011, 28(5): 10-14.
|
[17] |
李天云, 许 洁, 袁明哲, 刘智铭.
基于SSILS的次同步谐振参数检测新方法
. 现代电力,
2011, 28(2): 28-31.
|
[18] |
黄卫剑, 陈锐民, 张 曦.
百万千瓦机组一次风机RB过程汽温控制策略研究
. 现代电力,
2011, 28(2): 90-94.
|
[19] |
张 坤, 林 俐, 李 欣, 李晓涛.
基于PSS/E的调速器自定义模型设计
. 现代电力,
2011, 28(2): 12-16.
|
[20] |
金 丰, 项福禄, 天 罡, 王晓燕.
主汽温串级控制系统PSO优化方法的工程实践
. 现代电力,
2010, 27(4): 7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