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亦玘, 郑鹏远, 毛冉, 秦海杰, 王雅琳.
不确定裕度分段量化和弃风弃光分段惩罚的孤岛型微电网经济调度算法
. 现代电力,
2023, 40(1): 73-81.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238
|
[2] |
梅睿, 吕志勇, 顾文, 杨宏宇, 肖鹏.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谱聚类的短期风功率预测
. 现代电力,
2023, 40(1): 35-41.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269
|
[3] |
何洁, 金骆松, 赵雯, 黄恒孜, 李思颖, 桑茂盛, 丁一.
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消纳的电价风险评估
. 现代电力,
2022, 39(6): 631-639.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1.0111
|
[4] |
武群丽, 席曼.
考虑绿色证书交易的跨省区电力市场均衡分析
. 现代电力,
2021, 38(4): 434-441.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0.0398
|
[5] |
刘卓, 尹忠东, 詹惠瑜, 秦梦雅, 黄永章.
计及多种扰动源的有源配电网电能质量区间量化综合评估
. 现代电力,
2021, 38(1): 24-31.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0.0236
|
[6] |
谢敬东, 陆文奇, 吕志伟.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微电网双层经济运营优化模型
. 现代电力,
2020, 37(4): 433-440.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20.0102
|
[7] |
熊宁, 朱文广, 钟士元, 舒娇, 李伟伟, 王光.
基于非线性映射与核主成分分析的区域配电网综合评价方法
. 现代电力,
2020, 37(5): 463-469.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19.0087
|
[8] |
魏震波, 都成.
计及天气对电动汽车接入家庭型微电网供需侧影响的经济调度模型
. 现代电力,
2020, 37(1): 10-18.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19.0031
|
[9] |
刘洋, 艾欣, 胡鹏, 潘玺安.
考虑功率交互与需求响应的多微网经济调度
. 现代电力,
2020, 37(6): 605-612.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19.0569
|
[10] |
朱晓荣, 谢婉莹.
计及供热区域热惯性的多微网调度策略
. 现代电力,
2020, 37(6): 566-574.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19.1125
|
[11] |
丁筱, 郭创新.
考虑市场环境的多微网分散协同调度方法
. 现代电力,
2020, 37(3): 221-229.
doi: 10.19725/j.cnki.1007-2322.2019.0284
|
[12] |
李树卿, 陈鼎, 仇群辉, 史建立, 徐伟明, 宋晓, 陈兆权.
基于随机森林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 现代电力,
2019, 36(2): 81-87.
|
[13] |
梁彦杰, 王皓怀, 王 坚, 张德亮, 郭少青, 薛艳军.
电力市场改革下南方电网调度运行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现代电力,
2017, 34(4): 72-78.
|
[14] |
郭海洋, 柳劲松, 程浩忠, 张沈习, 王立虎.
基于模糊数学和组合赋权法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综合评估
. 现代电力,
2017, 34(2): 14-19.
|
[15] |
段力铭, 刘念, 刘宗歧.
中压配电网遭受雷电灾害的易损性评估方法
. 现代电力,
2014, 31(3): 61-67.
|
[16] |
于成龙, 孙欣, 沈风, 马群.
基于备用安全的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 现代电力,
2014, 31(5): 49-53.
|
[17] |
黄海涛, 黄仁辉, 张粒子, 王 楠, 王 茜.
输电冗余对现代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二)——效率的综合指标构建与算例分析
. 现代电力,
2010, 27(3): 80-83.
|
[18] |
匡卫洪, 陈皓勇, 荆朝霞, 田丽莎, 谭 科, 屈少青.
电力市场综合模拟系统——实现、分析与评价
. 现代电力,
2010, 27(5): 86-90.
|
[19] |
刘家军, 姚李孝, 苗 华, 李晓腾.
基于SPSS的电力需求与行业发展之间的规律研究
. 现代电力,
2010, 27(6): 83-87.
|
[20] |
张 程, 杜松怀, 苏 娟.
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电力市场报价策略研究
. 现代电力,
2010, 27(2): 8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