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设计模式探讨

慕宗君 方伟 袁方方

慕宗君, 方伟, 袁方方.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设计模式探讨[J]. 现代电力, 2015, 32(4): 85-89.
引用本文: 慕宗君, 方伟, 袁方方.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设计模式探讨[J]. 现代电力, 2015, 32(4): 85-89.
MU Zongjun, FANG Wei, YUAN Fangfang. Discussion on Design Mode of Relay Protection and Faul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bstation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Smart Substation[J]. Modern Electric Power, 2015, 32(4): 85-89.
Citation: MU Zongjun, FANG Wei, YUAN Fangfang. Discussion on Design Mode of Relay Protection and Faul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bstation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Smart Substation[J]. Modern Electric Power, 2015, 32(4): 85-89.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设计模式探讨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慕宗君(1976—),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通信;方 伟(1978—),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袁方方(1984—),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

  • 中图分类号: TM734

Discussion on Design Mode of Relay Protection and Faul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bstation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Smart Substation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22
  • HTML全文浏览量:  43
  • PDF下载量:  80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5-20
  • 刊出日期:  2015-08-09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设计模式探讨

    作者简介:

    慕宗君(1976—),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通信;方 伟(1978—),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袁方方(1984—),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

  • 中图分类号: TM734

摘要: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变电站内独立配置的保信子站功能集成到站控层的一体化监控系统中。本文基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站控层设备配置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保信子站功能模块常用的3种部署及实现模式,详细分析了3种模式的实现机制、信息流向及每种模式的优缺点。主要分析介绍了综合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数据通信网关机协同工作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站控层设备资源,实现了站控层信息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充分体现了监控系统的一体化协同工作的特点。

English Abstract

慕宗君, 方伟, 袁方方.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设计模式探讨[J]. 现代电力, 2015, 32(4): 85-89.
引用本文: 慕宗君, 方伟, 袁方方.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设计模式探讨[J]. 现代电力, 2015, 32(4): 85-89.
MU Zongjun, FANG Wei, YUAN Fangfang. Discussion on Design Mode of Relay Protection and Faul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bstation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Smart Substation[J]. Modern Electric Power, 2015, 32(4): 85-89.
Citation: MU Zongjun, FANG Wei, YUAN Fangfang. Discussion on Design Mode of Relay Protection and Faul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bstation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Smart Substation[J]. Modern Electric Power, 2015, 32(4): 85-89.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